940百科知识

首页  文章资讯  其它资讯

文章资讯

想“躺平”不是错,「懒癌基因」天生的!

2022-04-14 10:36:09其它资讯236
一年的1/4已经结束了,是不是到现在还有一种没从放假进入状态的感觉?不想开始工作,不想运动,也不想思考,只想维持一种懒态。

一年的1/4已经结束了,是不是到现在还有一种没从放假进入状态的感觉?不想开始工作,不想运动,也不想思考,只想维持一种懒态。

但你是偶尔进入到这种懒态,还是全天候都在维持这种懒态?

在人类的社会中,我们总是强调要勤奋、刻苦,要创造,要敢于冒险,要有目标,其实这正表明“懒”才是人们的常态,那是我们每时每刻都要提醒自己克服的东西。

我们可以合理地怀疑:从生存的角度出发,它不一定是一件坏事,甚至还有不少哺乳动物依然延续着这种“惰性”,并发扬光大为自己的种群优势。

这些“懒王之王”能活到今天,就至少能证明一件事,那就是“极致懒”是一种生存哲学。

自然界中的“懒癌”大熊猫一天要睡10个小时,剩余的时间就是挂在树上发呆;睡鼠,寿命一般为5年,一生都在睡觉,每年冬眠时间长达6-9个月,而且如果冬眠的时候脂肪储存不足,可能也会在睡梦中饿“挂”了;考拉一天能睡20-22个小时……

最后,懒中“奇葩”——树懒,它行动的慢简直到达了生物界的巅峰,就算遇到天敌也只是象征性地缓慢还击一下,毫无意义。它的懒甚至可以从它长满青苔的身体中渗透出来,因为生活在热带,它都懒得产热了。

树懒

被猴子生生抢走吃的,但是反击速度相当慢 来源丨搜狐

在自然界中,这种生存方式的逻辑能帮助降低遇到捕食者的概率,更大可能地活下去。

而人类已经进入到了文明世界中,大部分人没有所谓的“天敌”危险和食物紧张,为什么也会陷入一种难以抗拒的懒呢?

懒癌有基因的解释?生活中,人们有吃的欲望,有繁殖欲,但是有的人一想到复杂的事情就觉得好麻烦,就“躺平”了。但社会中也确实存在另一群人,每天精力爆棚,行动力超强,喜欢冒险和极限运动(小声说:甚至拿个奥运奖杯什么的)。

因此,“懒”是由基因调控的吗?

首先,2009年科学家进行过一个实验,利用了小鼠转轮的运动方式,让实验组小鼠全部去跑圈,有的小鼠比较活跃,平均每天能跑5-8英里,有的小鼠就比较懒惰,每天只能跑0.3英里。

运动活跃的小鼠和“懒癌”小鼠对比 来源丨网易

然后,研究人员让极度活跃的个体之间进行交配,同时极度不活跃的小鼠之间进行另一组交配,并让它们繁殖了十多代。结果发现,运动达人的孩子在经过十几代对的繁殖之后,已经变成了终极运动狂,平均每天要跑7英里,但是“懒癌”小鼠的后代运动量非常小,甚至出现了类似代谢综合征。

类似代谢综合征效果,老鼠肥胖 来源丨搜狐

最终,研究人员发现在75%的爱动小鼠中,活动促进基因是显性基因。也就说明,活跃确实是有动物先天的内驱力,它可能由多个基因决定,每种基因有不同方式的影响。

第一种是影响肌肉供能的基因。研究人员发现有两个基因与一种重要的蛋白质——AMP活化蛋白激酶有关,肌肉中存在这种蛋白质缺陷,小鼠细胞中的线粒体水平(数量)要比正常鼠低很多,而这种损伤会削弱肌肉细胞在运动中使用血糖的能力,使细胞无法充足快速的获得能量来源。

第二种是影响多巴胺信号的传导。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,与你的欲望、动机、成瘾有关,而分泌不足就会失去对肌肉的控制力,也会让人无法开心起来,对事物失去欲望。研究人员发现一种SLC35D3基因突变,它会使小鼠的多巴胺受体在脑细胞内中积累,而不是被运输到正常发挥作用的细胞表面,所以与多巴胺有关的信号刺激就会大大减少,小鼠就会没什么劲头去运动。

多巴胺受体受到抑制后,小鼠不爱动

但是这毕竟是老鼠实验,一般情况下,虽然同为哺乳动物,但是基因的差异往往也会带来天差地别。只不过,在“懒”这方面,人是真的可以获得共鸣的,很多人试图摆脱这种状态,于是变成了间歇性踌躇满志,持续性混吃……,所以人体中大概率也会有相似的基因改变。

当然,“懒”这件事是分为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,有的人的懒只不过是畏难情绪,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事情逐渐佛系,而生理因素的懒除了上述基因问题外,还可能与身体素质有关。

从医学角度来说,特别懒惰的人普遍具有两个特点:

1、体脂(尤其是内脏脂肪)特别高,肌肉含量低;

2、缺锌。

首先脂肪高的人,内脏器官周围覆盖着大量脂肪,可能会导致器官功能低下,使人体对营养的运输消化功能失调,继而影响机体整体的精力;而身体缺乏锌元素则会出现食欲不振,精神萎靡的情况。

所以,不要对自己的懒产生太多的负罪感,但是面对事情的到来,也不能将懒当成挡箭牌。它可能并非是最好的生活状态,但肯定也不是最坏的,有人说懒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的源动力,有的时候懒人是有懒福的。